统计信息
浏 览: 225777
文 章:68篇
评 论:14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读书问题发表于2013-10-31
- 1944年傅雷在写给黄宾虹的信中叹道:“画家不读书,南北通病,言之可慨。”现在回过头看,那个时代的不少画家倒是着实读了一些书的。如果傅雷活在今天,不知会作何感想?艺术家的素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标准,艺术家的知识结构不可能相同也不必相同。然而,起码的“底线”是不能没有的。几年前的一个场景曾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的决赛上,一位进入隶书前六名的...
- 谈中国绘画的变与不变发表于2013-10-24
- 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句话到了维新变法的时候,被康有为拎出来作为思想上的一把大旗。变,是没有错的。宇宙万物无时不在变动之中。但是,中国人看问题,总是倾向于兼举两端,“执两用中”,在“对立统一”中把道理讲清楚。既然有“变”,就有“不变”。秦汉以后,研究《易经》的学者们对于“易”字的含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三易”之...
- 造化天工与文心文眼--寿山石雕的文化溯源发表于2013-10-22
- 寿山石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谓实至名归。对于非物质文化,人们往往把关注点集中于艺人师徒间口传心授的技艺传承。然而,对于寿山石雕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来说,雕刻并非其全部,仅仅将其定位为一种民间技艺显然有失偏狭。实际上,寿山石雕是一个复杂的载体,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中国文化和历史的许多信息,诸如对自然美的发现,在工艺演进过程中文人的介入和引导,由赏石把玩发展而来的审美游戏以及由...
- “靠谱”发表于2013-10-10
- 在百度百科上搜索“靠谱”这两个字,得出的解释是--北方方言,后现代流行词汇,就是可靠、值得相信的意思。再搜了下“离谱”,指的是事物的发展脱离了规律性或公认的准则,不着调,不和谐。以前人以为,不管做什么事,都得有个谱。比如弹琴有琴谱,下棋有棋谱,画画有竹谱、梅谱,《芥子园画传》就是顶有名的画谱。问题是,如今琴棋都还有“谱”在,而公认最为高深莫测,动辄以“道”...
- 石”话实说(之十八):“学院派”与创新问题发表于2013-08-28
- “学院派”在人们的心目中往往带有负面的色彩,甚至与“守旧派”的含义差不多。因为“学院”是官办的机构,“学院派”所代表的艺术观和美学趣味,是遵循官方的需要而确定的,所以通常成为“创新”的对立面。西方绘画从浪漫主义开始,几乎一切想要革新的流派或艺术家,都跟“学院派”进行过斗争。然而,寿山石雕的“学院派”恰恰相反,非但不守旧,反而...
- “石”话实说(之十七):纹理的道理发表于2013-08-28
- 有一位寿山石界的资深人士,每周雷打不动地集市上搬回一袋又一袋的原石。这些石头的品种五花八门,质地看上去十分普通,有的甚至可以归到“顽石”之列,自然,其价格也是可想而知。一位专家级的收藏家,为什么会持续不断购进这样的石头?这已经成了市场上久悬不解的一个谜。最近,笔者忍不住“单刀直入”地问他:“你买的那些东西不论质地还是色彩,都缺乏特别诱人之处,到底有没有什么‘线索&rs...
- “石”话实说(之十六):机遇与慧眼发表于2013-08-28
- 波顿是美国一个基督教组织的团体主持人。20世纪80年代,巴黎,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对造型简洁沉稳的紫檀官帽椅忽然进入他的视线,那一瞬间的感觉“犹如撞见了一潭清新的活泉”。尽管波顿当时对中国古典家具还是个门外汉,但他“义无反顾”地展开了一场马不停蹄的收藏过程。他把搜求来的明式家具运往团体所在地——一个坐落于美国加洲群山之间的小镇,几年后建成的中国古典家具博物馆让这座荒...
- “石”话实说(之十五):薄意的尴尬发表于2013-08-28
- 跟石友交流时,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块章料杂质不少,这一面还有裂格,只好拿去刻薄意了。真是太可惜了!”真的是太可惜了。薄意,寿山石雕中格调、境界最高的一种技法,也是寿山石雕的一个独特创造,对于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贡献,如今,竟然“沦落”到专门用来处理“问题”石头,成为最不得已的选择,这真是薄意的尴尬,也是整个寿山石雕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