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3958
文 章:237篇
评 论:0篇
最新评论
没有相关内容!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听政之暇”丹青癖——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慈禧书画作品(下)发表于2016-09-18
- 《福》字:十幅作品均为粉色腊笺纸为地,大部分纸上有洒金,画面上部中间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朱文方印,正中为行书福字。福字笔体一致,为同一人所书。圆润、丰满、厚实而柔美。 《龙》字:共十幅作品,均腊笺纸为地,有粉色、白色、绿色,部分有洒金。画面上部中间钤“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朱文方印,正中为行书龙字。这些作品为一人所为。运笔有力流畅,矫健如游龙。 《寿》字:共九幅作...
- “听政之暇”丹青癖——沈阳故宫博物院藏慈禧书画作品(上)发表于2016-09-18
- 近百年来,关于这位女性的各种研究、野史层出不穷,然而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仍有其鲜为人知的一面。据相关统计,清代帝王、后妃流传后世的书画作品共有两万余件,其中乾隆皇帝一人便占了万件,而列居第二位的则是慈禧,共有五百余件,因此慈禧也可称为是一位“书画家”。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出身于满洲镶蓝旗,后抬入满洲镶黄旗的一个世袭官宦之家。清文宗咸丰皇帝的...
- 董水荣:走在现代与传统、碑学与帖学之间——白砥书法的特质发表于2016-09-18
- 书坛上活跃着不同类别的书法家,很多人一眼就让人洞穿了自己隐秘的书法身份,往往以一句“现代派”或“传统派”,亦或是“碑派”和“帖派”就可为他论定了,可见他的书写中有着某种过深且单一的观念烙印,而少有让人揣摩回旋的余地。这样的书法家并非少数,他们是在一条路上把书法给写死了,而不是写深了。因此,我更看重的是另外一些书法家,他们一直以自己的书法事实在书坛坚硬地存...
- 王登科:刘彦湖的意义发表于2016-09-18
- 书法,作为一种极具中国文化气质类型的民族艺术形式,对于当代社会而言更像一个“遗腹子”。它孕育在故国文化的梦影韶光里,而今天它又存活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中。它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因素因为应用的退场而渐至浇漓。随之而来的便是其视觉意义的突显与强化—这其实正是“书法艺术”缘起的时代动因。功用的丧失,仅留下其中的表象,并作为一种文化精神的虚拟与象征,还在闪烁着一种幽幽的光亮。其实,...
- 生命的“情态”——忻东旺先生艺术回眸发表于2016-09-18
- 这几日,翻开东旺夫人宏芳女士惠赠的东旺的几本作品集和朋友、学生写给他的纪念文字,我仿佛是在翻开那些逝去的光阴和载记着他人生过往的日历,一天天、一页页…… 其实,我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东旺的文字了,关于他的心路历程、关于他对绘画的热忱,甚至关于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是,当我翻开他的作品集、读完他自己文字的刹那,我竟然不知所云了。其中原委有二:其一,东旺内心的强大与深刻出乎我的预料,他已...
- 王文杰:话说读帖—书法漫谈发表于2016-09-18
- 有人说 ,字是写出来的,我说,是“读”出来的。近几年有个时髦词,“读你”“读懂”云云,其实这个“读”源于书法。找来一部帖子,尽管字迹洇蚀,黑白交映、星星点点,有如老者寿斑,难以辨认,但读起来仍然让人感到一种浸润着文化色调的温煦,读着,读着,你在这些字中,隐见几个青衫长发的身影在黄灯宣纸前飘然而至,穿过千年历史隧道,和你漫步、交谈。汉字有魅力,书法有魅力,读...
- “秀骨清像”义证(下)发表于2016-09-18
- 今人在魏晋时期出土或遗存图像及风格判定上,常在顾恺之遗风与陆探微遗风中争论不休,如宋摹本《洛神赋图》、司马金龙墓屏风画、南京南朝墓“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母本等。在争论之外,却未曾有学者对陆探微和顾恺之的画风之别进行分析,原因有三:一为陆探微本就师出顾恺之,可谓一脉相承;二是六朝作品已无,且出土图像与大师之间本又或多或少存在差距,三是这一时期绘画论著对顾、陆之风描述偏少,且皆草草,更不...
- “秀骨清像”义证(上)发表于2016-09-18
- 陆探微在世,画名满天下,长于人物、神佛、兽禽、风俗画,至唐时著录却已不满百件,宋时仅存《文殊图》,今日更不可得见陆氏之画。有关陆风的记载,史载更是寥寥可数,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将陆探微评为上上品,却尽为夸词,无具体风格描绘。最早对陆风稍作细述的当数唐代张怀瓘,唐时真迹犹存,见后而评,其云“陆公参灵酌妙,动与神会,笔迹劲利如锥刀矣,秀骨清像似觉生动,令人懔懔若对神明,虽妙极象中,而思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