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81217
文 章:109篇
评 论:10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失忆的快感——读黄兴国的雕塑发表于2012-12-17
- 黄兴国就像他这代大多数人一样,有着曲折的从艺经历,自幼随父亲学画,由临摹连环画入手,进入工厂做过工人。当过教师,考上师范院校,并能到美术学院进修,一步一个脚印,最终走出一条自我的艺术之路。 熟悉黄兴国的人都知道,他大学学的专业并非雕塑而是国画,但他却以雕塑树立起令人印象深刻的艺术形象,探寻黄兴国的艺术发展行迹,不难发现,不固守一种风格、一种叙事手法是他的品性,而不拘泥于一种创作方法也使得黄...
- 拍之外,还有什么?——读李郁+刘波的摄影发表于2012-11-28
- 李郁+刘波以“摆拍”确立了自我鲜明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且令人印象深刻。在其“摆拍”的视觉叙事背后,实则体现出的是他们的一种认知社会的视觉样式,是他们对当代社会和艺术人生所秉承的立场和态度。他们以“摆拍”来揭示社会的丑陋、庸俗、暴力、消费和欲望,实则深刻地洞悉到都市化进程中的疯狂与深层病态诸问题。显然,李郁+刘波不仅把文化关注的视线与触角延伸到都市化生活,更把当代人的生存...
- 我们的审美是这样丢失的发表于2012-10-01
- 如果探寻中国传统审美的丢失问题,不难发现,在这一美学范畴命题的背后,实则隐含的是一个深层次的文化问题和社会问题。 从建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来看,“儒道互补”无疑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一条主线,而贯穿这一主线的则是儒家美学、庄子美学、楚骚美学和禅宗,这构成了中国美学的精神和传统,而“天人合一”则被认为是中国审美的最高境界,其主旨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适应,“美&rd...
- 收藏作为一种知识结构发表于2012-09-24
- 众所周知,藏品是一个美术馆的立馆之本,没有藏品的美术馆只是一个美术展览馆,有藏品并且能针对藏品展开学术研究,则体现了一个美术馆的研究能力和专业学养。但对于一个开馆时间不足5年的美术馆而言,要举办自己的藏品展显然并非一件易事,时间的短暂、机会的错失、作品流向的复杂、资金和政策的扶持等,都决定着收藏不仅仅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个系统工程之后,实则隐含的是一种知识结构和知识系统。 凯蒂·迪普韦...
- 多元共生 混搭交融——2011年中国当代油画概述发表于2012-05-08
- 相关链接: 2011 年中国书法年度报告 2011年水墨(中国画)年度报告 虽然我们已经很难用一句话或一个语词对2011年的油画发展状貌进行整一性的描述,但混搭与交融、多元与共生还是构成了油画在2011年的叙事路径。毋庸置疑,在一个混搭的时代,什么事情都可以发生,一切皆有可能,油画在风格、样式、表现手法、文化关注点和精神指向上...
- 鲁虹的当代艺术史观发表于2011-12-23
- 相关链接: 鲁虹:先锋艺术改变了中国艺术史的发展走向 鲁虹著《中国先锋艺术1978-2008》在台出版 唐翼明:鲁虹《中国先锋艺术:1978&md...
- 为什么是“中转”发表于2011-12-13
- 中国的当代艺术历经30年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整个社会结构的变迁有着密切的关联。它在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段,也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它从借鉴、模仿西方现代艺术的阴影中逐渐走向了原创风格的确立。如果说人性的觉醒,文化的反思与历史的批判共同构成了上世纪70年代的文化表征的话,那么改革开放与思想解放则贯穿了80年代的社会叙事进程,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时,由于中国不可避免地要经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的振荡...
- 书道如人,文道自彰—我与《李一楮墨编》发表于2011-11-18
- 初识李一是只闻其名,那是在1995年《美术观察》创刊号上有署名为李一的《后学热与九十年代美术走向》一文,我认真研读了几遍,发现文章写得不仅晓畅,而且逻辑性强,分析得丝丝入扣,鞭辟入里。后来偶然得到《走向何处——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绘画》一书,注意到作者又是李一,知他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博士。再后来我编《中西美术批评比较》,就书中有关画论的几个问题曾打电话请教,李一总能心平气和地耐心解释。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