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81197
文 章:109篇
评 论:10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冀少峰:鲁虹的当代艺术史观——写于《越界:中国先锋艺术》再版...发表于2018-09-30
- 从事艺术史写作的人很多,但能形成自己艺术史观的人却不多,能策划展览的策划人不可谓不多,但真正能潜心研究并能不断推出一部部专著的人却少之又少。而在当代艺术30年的发展历程中,作为当代艺术的参与者、见证者和书写者,鲁虹以自我独特的艺术史观而在艺术界给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迹。 2001年我还在河北美术出版社工作,编辑方向就是当代艺术,有机会随易英先生至山西忻州参加了“新视线新媒体”当代艺术研讨会...
- 冀少峰:“工业4.0:转型的力量——2018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前言...发表于2018-08-31
- 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作为湖北美术馆三个常驻三年展之一,自2012年启动至今,已是第三届。展览从最初面向工业版画群体征集作品,到第二届各大学院及专职艺术家的有效介入,再到本届收获各界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支持,展览在大大激发版画艺术家“工业题材”创作热情的同时,也引发了工业化、现代化社会变迁轨迹中更多深层次文化思考的碰撞与交流。而与此同时,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亦如新时代的新型工业,面临转型、面临挑...
- 冀少峰:在追问与追寻中前行——读尚辉的《构建》发表于2018-08-27
- 每次和尚辉相遇,不是在活动的开幕式上,就是在各类研讨会上,他总是急匆匆地来,又急匆匆地离去,忙忙碌碌的样子,在他的身上似乎总有忙不完的事儿。研讨会上的尚辉往往是言语不多,但发言时却能言简意赅,直抒心声,表达出独到的见解,发出自己独立的声音,而没有人云亦云作不负责任状,扑面而来的是一派温润中和的气质。的确,尚辉给人的印象是内敛的,沉稳的,中规中矩中甚或有些羞涩。他为人处事低调严谨,遇事不张扬。与...
- 挥之不去的记忆——冀少峰评胡朝阳发表于2018-07-31
- 在武汉,以自己居住城市为视觉叙事母题的艺术家着实有几位,胡朝阳即是其中的一位,十几年来,他对老武汉建筑迷人而又令人心动的视觉讲述,清晰地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深深的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武汉这个城市挥之不去的记忆。 胡朝阳虽然并没有出生在武汉,但自从考入湖北美术学院以后,他的人生轨迹就和武汉这个城市密切关联。伴随着武汉的日新月异,可以毫不夸张地讲,他一生最好的年华才情都奉献给了这个城市,而武汉宽广...
- 冀少峰:李路明的意义发表于2018-07-26
- 探寻李路明的视觉图像表达和视觉叙事逻辑,不难发现,自2005年以来,他的视觉表达发生了重要转向。 首先,社会主义经验是其视觉叙事的母题。由对青春的颂歌到重新找回历史记忆,弥漫其间的视觉叙事主调既是青春的、中国的、局部的,亦是绝对个人化的。一种淡淡的哀怨与忧伤,迷离与彷徨,失落与焦虑扑面而来。 及至脸系列(2015~2017),李路明的视觉图像再次转向,群体肖像已被个体头像取代。虽然延续了以往的灰色调,...
- 冀少峰:共同的使命发表于2018-07-26
-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社会步入改革开放的重要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发生着深刻转型,湖南美术出版社在这个时段登场,并以持之以恒的文化坚守与传播,和义无反顾的努力与坚强,不仅谱写了当代艺术出版的华彩乐章,更以出版中的“湘军”形象,给这个时代留下了深深的精神探求印迹。 那是一个文化理想光芒万丈的年代,整个社会充满着对知识的渴望,只要有出版,就会有读者,湖南美术出版社生逢其...
- 生命本身的意义——读马六明的画发表于2018-08-01
- 谈论马六明,必然和《芬·马六明》联系起来,作为当代艺术重要符号之一的《芬·马六明》不仅仅贯穿着马六明长达30年的视觉叙事路径,更成为马六明视觉表达的灵魂,而为这个时代留下了深深的精神印迹。《芬·马六明》自它1993年诞生之日起,即开始不断走向一个又一个国际展演的舞台,并为当代艺术界留下了一个不老的传奇。它在持续引发阅读者视觉惊艳的同时,也引导着阅读者走进了马六明的内心深处。弥漫其间...
- 侵润心灵的文心——读殷双喜的 《对话》发表于2018-07-10
- 水天中先生在《十年小结》一文中曾这样写道:“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美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时期。曾经长期寂寥的美术评论也开始重现生机。美术评论的再生,当然基于统治文坛的极“左”思潮的完结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而评论界使人耳目一新的清风,却要归功于评论新人的出现。他们以新的思路和新的视角投入评论活动,冲击着美术评论的陈规。” 水天中先生所言“使人耳目一新的清风及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