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148203
文 章:182篇
评 论:101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六法考发表于2014-05-29
- 六法始见于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首卷,南朝谢赫提出。张彦远家族从高祖张嘉贞算起,近二百年间,五代当官, 三位宰相。张嘉贞子孙三代热衷收藏汉唐名家书画,富可敌国。张彦远曾任大理卿,从三品,是皇帝身边的要员。他通览历代书画和典籍,著《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自称好事者得到这两部著作,书画艺术将一览无余。《历代名画记》一书,洋洋洒洒而又简洁明晰,作为无出其右的经典,受到历代画坛的器重,六法因而成...
- “过度阐释”质疑发表于2014-01-03
- 艺术作品的阐释有边界吗?没有。尽管艺术家都有局限,但他的作品一旦交给了观众,受到持续关注,就可能被无休无止、无边无际地阐释。这种现象是艺术品传承的必要条件。《蒙娜丽萨》看不出什么特别的或高深的含意,但自古以来不断有新的阐释出现。有人看到了情爱,有人看到了政治,有人看到了同性恋,有人看到了超现实的幻相。没有人能打包票将来不会有别的阐释。
- 创作与当官发表于2013-11-27
- 徐唯辛辞职,对于一窝蜂报考公务员的考生,肯定无法理解,对于该校也不是好消息,却有利于他本人的创作。创作与当官是全然不同的行当,两者不可兼顾,因为官场同画室的逻辑水火不容。创作是个人行为,当官是群体行为。创作诉诸图像,当官受制于文件。两者捏合在一起,当事人必然难受。罗丹的时代,法国有位同他齐名的雕塑家,名叫达鲁,才华横溢。后来达鲁为了担当巴黎美协的主席,荒疏了创作。至今你去询问中国的美院雕塑系学...
- 重庆散记发表于2013-11-05
- 两年不出西安,期限来临,我外出首选阔别数年的重庆。欠了川美的人情大债,只要召唤,只要事务不冲突,我总是积极响应。三年前我对俞可说,什么时候重庆不唱红了,我就到川美参加活动。每次去川美,想起雾都重庆,想起死于空难的祝斌,我都会事先把遗嘱改写一遍,以免遇险的飞机剧烈抖动,写的遗嘱都是颤笔。人总是要死的,但要视死如归,不能颤抖。这次应俞可之邀,参加他策划的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附带的义务是当面向罗中立...
- 韩啸走红的背后发表于2013-10-25
- 艺术的突围常常由边缘人或圈外人发起。韩啸的行为在陈陈相因的当代艺术圈产生新鲜感,带有突围的意味。韩啸把身体整形、整容引入艺术圈,得到不少批评家的喝采。这种喝采也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整体表现的冷落。在习惯于跟风学舌的中国当代艺术圈,在架上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影像艺术缺乏新意的当下中国,韩啸的到来如同沙漠中的一杯水,解了批评家的渴。面对艺术圈,批评家是博爱者,也是喜新厌旧、见异思迁的角色,很难同...
- 批评家年会-鸡肋?发表于2013-09-23
- 我不爱开会,开会成风成瘾表明社会有病,而且病得不轻。在信息传播、思想交流便捷的当今世界,批评家面对面开会,不如背靠背地发表书面意见。发表书面意见展示的是学术,少了面子和客套,有利于开门见山。面对面开会容易较劲,比的是口才和机锋,要么违心,要么同人闹翻。如果面对面地照念论文,完全无视现实和现场,硬性地朝与会者灌输,如同上课,就特别的无趣。中国批评家年会在西安召开,作为地头蛇,我不能不参加,以免被...
- 方力钧受聘答问发表于2013-08-23
- 问:方力钧进入国家画院,你怎么看?答:这是国家画院与时俱进的表现,同时带有个人的因素。当年吴冠中多次呼吁撤销国家画院,认为里面养了一群不下蛋的鸡。杨晓阳入主国家画院后,决定将下大蛋的鸡请到画院,亲自拜访各地诸侯,同时设立院士制度,认定的第一批院士,吴冠中排名第一。杨晓阳认可了当代艺术的作用,即便不请方力钧,也会请别的同级别人物进入国家画院。杨晓阳的用人风格,注重知名度和实际能力。一旦看好,即便有...
- 起点艺术的困境发表于2013-08-16
- “起点艺术”试图建立通向未来艺术的平台。它的倡导者在中国高校演讲,只有同龄人客气地表示理解,年轻学子几乎都是质疑,他们不关心未来。新泽西州教授谭力勤向我谈起他的这个遭遇,一片困惑,怀疑国人的基因可能缺少指向未来的成份。他对学生们说,当代文化本来应当是“后喻文化”,我的讲座却成了“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晚辈向长辈学习,后喻文化是长辈向晚辈学习。国人不关心未来,外因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