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38230
文 章:135篇
评 论:42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期待新批评话语的建立发表于2010-03-31
- 在“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展览的构想中,吕澎、朱朱两位批评家希望对200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做一个较为全面的回顾、梳理、总结,力图将一些代表性的艺术现象与作品通过展览呈现出来,从而搭建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和艺术史的叙事脉络,为艺术研究者提供一些必要的文本与视觉材料。应该说,这项工作是充满挑战且具有建设性意义的。但是,能否用“中国新艺术”来指涉这一时期...
- 奥利瓦的“偏见”发表于2010-03-31
-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展览史上,1993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这一年有两个展览曾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个是由香港汉雅轩画廊主办的“后89中国新艺术展”,另一个是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这两个展览已成为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艺术置身于全球化语境的标志,同时也意味着中国的当代艺术除了要遵从本土的文化逻辑外,还面临着西方当代艺术的参照系。而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
- “意派论”:突破与缺陷发表于2010-02-26
- 在高名潞的理论构想中,“意派”实质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展览,一个是理论,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了将它们有效地区分开,在本文中我将展览称为“意派”,将理论称作“意派论”。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现象,“意派”一出现就难免会让人将其与日本在1960年代末出现的“物派”联系起来,如果望文生义,这里的“派”很容易就会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风格或者...
- 中国当代艺术史如何体现自身的价值诉求发表于2010-02-23
- 就中国美术界当下的创作格局来说,大致可以形成三种艺术史的书写类型:一种是以官方主导的价值体系为导向的艺术史;一种是以学院艺术为主体的艺术史,包括某些具有突出贡献的艺术学院的创作史;一种是中国当代艺术史。在这三种类型之中,仍可以根据画种和艺术形态做进一步的细分,比如雕塑史、绘画史等。不过,在这三类艺术史的书写中,由于极少数艺术家的作品可能时有交叉,可以分属不同的领域,这就会为艺术史的撰写者选择作品...
- 浅析刘永刚的绘画艺术发表于2010-02-23
- 引言 刘永刚的绘画创作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迄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历程。刘永刚的绘画风格比较多元,有写实的、表现的,也有抽象的、观念性的。大致说来,早期的创作以学院的写实语言为主,同时有效地吸纳了西方现代绘画的表现语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90年代伊始,刘永刚完全摒弃了学院化的创作成规,在德国表现主义的传统中另辟蹊径,力图在抽象——表现之间找到一条新的发展路径。2006年以来,刘永刚的...
- 从《工具》到《地契》发表于2010-02-23
- (一) 何桂彦:近两年,你相继推出了几件大型的装置作品。《工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最初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毛同强:四、五年前就在思考这件作品。作品产生的动机应该是第一步的,此前,一直在考虑怎么使用现成品,开始时面对的是一个工具,就是说一个物理性的工具。但是,后来发现,没有任何工具是纯粹的,它们都负载着意义,而且这些意义有时会显得非常神圣和庞大,比如,工具就可以涉及到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一个...
- 1993:全球化语境与中国当代艺术的转向发表于2010-01-18
- 1992年以来,就文化领域而言,改革开放的深化不仅为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的兴盛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也加速了中国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出现了文化的分化和重组:本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进入了一种对抗与互渗、冲突与砥砺的状态。就艺术领域来看,一方面,在经历了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后,艺术家们逐渐认识到,“新潮”时期那种空洞的理想主义和简单地以模仿西方现代主义风格来表达作品的...
- 邱光平“马图”所构筑的精神世界发表于2010-01-11
- “浅浅的河滩上,一匹倒下呻吟的马,孤独而忧伤。在社会变得日益纷繁复杂的今天,马儿已经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这或许是我对马儿的一种情结,悲情的,带有考古学家的心态。我希望我的画面能给观者带来一些思考……”——邱光平 因为“马图”,邱光平近年来倍受美术界瞩目。在他笔下,这些马大多形态狰狞,面目夸张,或彷徨、惊恐,或挣扎、嚎叫,时而跳跃奔腾,时而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