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38243
文 章:135篇
评 论:42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艺术史家的话语权力与艺术史叙事中的“暴力”问题发表于2009-12-24
- 如果我们认同没有纯粹的艺术史,只有纯粹的艺术史叙事方法的话,那么,这里就涉及到了艺术史家的话语权问题。但是,这种话语权力并不是先验的,而是艺术史家通过叙事方法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权力的生效取决于叙事方法,或者说是由方法论所建构的理论体系赋予艺术史家的。 从历史叙述的方式上讲,艺术史家和历史学家在处理材料、阐释史实方面有共同之处。美国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Carl Becker)在《什么是历史事...
- 现代主义绘画的三种本质属性发表于2009-12-15
- 彼埃-蒙德里安画作 格林伯格是美国20世纪重要的美术批评家之一,其批评主要涉及现代绘画与雕塑领域。对于格林伯格而言,形式主义批评不仅是分析和梳理西方现代艺术发展与流变的方法,而且其中还潜藏着他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批判性反思。不过,格林伯格从提出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到完善自身的现代主义理论,在时间上大约有三十多年的跨度。直到1960年,他才在形式主义—现代主义之上完善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将形式主义批评...
- 遮蔽与显现:抽象艺术需要的不仅仅是市场发表于2009-12-15
- 近年来,抽象类的作品在国内一些重要的拍卖和艺术博览会上频频出现,它们以高价卖出,不断刷新过去的市场记录。悄然之间,抽象艺术的复兴竟成为了美术界和收藏界一个热衷讨论的话题。艺术市场对抽象艺术的接纳可以说是一件好事,至少,它可以成为当下抽象艺术发展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推动力。但是,一个不容乐观的事实是:中国抽象艺术的收藏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除了极少数艺术家的作品可以在拍卖中屡创新高外,大部分的抽象作品...
- 艺术教育权力化的弊端发表于2009-12-03
- 美国理论家阿瑟·C·丹托在《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是找到哪些手段来表...
- 李奇安:东方意象发表于2009-12-01
- 《延伸·树影》 李奇安的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推广”组画,一类是“延伸”系列。这些作品流露出相似的气质:突出意象化的表达,强调个性化的“图式”营建,在追求本土审美情愫的表达中,力图赋予作品闲淡、空灵、飘逸的审美意趣。除了将审美意趣作为作品内在文化诉求的基点外,李奇安并不排斥利用西画的形式、语汇,这种东方化的审美表达,并不是出自传统中国画的媒材或笔墨语...
- 权力化·产业化·市场化发表于2009-11-24
- 美国理论家阿瑟·C·丹托(Arthur C.Danto)在《艺术的终结之后——当代艺术与历史的界限》一书中,曾谈到美国当下的艺术教育现状: 在美术学院里,技能不再被教授。学生一上来就被看作是艺术家,教师在那里只是帮助学生实现他们的创意。这种态度就是学生可以学习任何他或她需要的东西——如音响、影像、摄影、表演、装置。学生如果愿意的话,他们可以成为画家或雕塑家。但是主要的事情...
- 艺术史写作中的方法论差异发表于2009-11-11
- 如果说艺术作品、艺术思潮是艺术史写作必备的前提条件,那么“叙事方法”就是艺术史的内核。假如将贡布里希的“有多少艺术史家就有多少种艺术史”换一个角度理解,那就是有多少种叙事方法就会产生多少种艺术史的书写模式。在方法论的艺术史写作中,方法往往是最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一位艺术史家以什么样的标准来选取并阐释艺术作品。另一方面,由于方法论的差异,同一件作品在不同的批评家、艺术史家的阐...
- 往事如歌:从《蓝梦》到《溃夜》发表于2009-11-11
- 刘芯涛《溃夜》 Ⅰ 1988年,刘芯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四川美术学院。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象一个兴奋、无知的莽撞青年,带着崇拜的心情从乡下来到我曾经膜拜的地方——四川美术学院。因为那里有我曾经的偶像:何多苓、程丛林、罗中立……他们都曾在这里学习”。[1] 在当时西南大部分艺术类考生的心中,最大的梦想莫过于考上川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和&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