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38244
文 章:135篇
评 论:42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浅析刘芯涛的《溃夜》系列发表于2009-10-09
- 《史记·项羽本纪》中曾这样写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简要地理解,所谓的“衣锦夜行”是指穿着锦绣的衣服在夜里出行,比喻不能在人前显示自己的荣华富贵。当然,将“衣锦夜行”作为刘芯涛个展的标题,其意旨不在于对该词原义的利用,相反,是强调《溃夜》系列背后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即艺术家穿梭于都市,在“夜行”的过程中用冷峻地眼光考量着周围的一切,审视着...
- 中国当代艺术史写作的三个阶段发表于2009-08-14
- 目前,中国当代艺术史的写作处于起步阶段,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从宏观的角度看,中国当代艺术史的书写大致需要经历三个阶段,而各个阶段都有与之相应的艺术史写作方式。 第一个是早期阶段的编年史的当代艺术史写作。诚如批评家易英所言: “艺术史的编写最初都是单纯的编年史,艺术实践为主体的艺术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由方法论指导的艺术史及艺术史写作。”[1] 简要地说,所谓的编年史的当代艺术...
- 写在“移步置景:李昌龙个展” 前面发表于2009-08-14
- “移步置景”来源于对“移步换景”一词的挪用与篡改。在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照方式中,“移步换景”强调观者与场景的互动,人走景移,景随身动。遵循这种东方化的观看方式,不仅“景”将随特定的时间、空间的转变而改变,而且,观看者与被看的“景”均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在“移步置景”中,“移步”同样着眼于观众的观看,同样强调观看的流动性和审美体...
- 物·场地·剧场·公共空间发表于2009-07-21
- 西方当代公共雕塑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70、80年代进入发展的鼎盛阶段。但是,如果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切入对公共雕塑的讨论,不难发现,其语言表达、形态转变均得益于极少主义在形式、观念上的自然衍生,尤其在对“物”、“场地”、“剧场”方面的强调上更是如此。 极少主义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强调媒介的“物性”特征;第二个阶段是重视“物”所置身...
- “意派”的突破与缺陷发表于2009-07-21
- 昨天看了展览,也读了“意派”这本书,既受到启发,同时也有一些疑虑。将展览和“意派”理论结合起来,我觉得与此前相比,高老师的策展思路、抑或说理论观念有几个变化值得留意:第一个变化是在“意派”的后面加上了“世纪思维”这个词组,这应该是在2008年西班牙策划的“意派: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思路上的一次延续;另一个变化是此次的展览比去年西班牙的“意派&rdq...
- 观念的延伸·语言的向度——与孟禄丁的对话发表于2009-07-09
- 何桂彦:20世纪80年代中期,“新潮美术”的兴起其实有一个序曲,那就是1985年举行的“国际青年美展”。这个展览既是对此前“乡土绘画”的反拨,也跟1984年的“第六届全国美展”拉开了距离,能谈谈当时的情况吗? 孟禄丁:85年,我正上美院油画系二年级,那年是国际青年年,所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前进中的国际青年美展”。我和张群送了作品《在新时代—亚当夏娃...
- 浅析叶强的“后风景”系列发表于2009-06-08
- Ⅰ 将“挪用”作为一种文化观念,让“挪用”具有独特的“叙事”性,并让“叙事”产生的意义与一种当代文化话语发生联系——这正是叶强作品的显著特点。 通常来说,“挪用”(appropriate)由两个基本的词源构成,“ap”源于拉丁文的“ad”,指给予的意思;“propriate”指个人拥有某物,两者结合起来,意旨将别人的某物作为...
- 前卫艺术的文化逻辑及其与抽象绘画的关系发表于2009-06-08
- 就格林伯格早期的批评而言,和此前一些形式主义批评家如罗杰·弗莱(Roger Fry)、阿尔弗雷德.H·巴尔(Alfred H.Barr)最大不同的地方是,格林伯格的形式主义批评是从前卫艺术理论的框架中衍生出来的。1939年,格林伯格在《党派评论》上发表了《前卫艺术与庸俗文化》一文。在间隔了四期以后,《走向更新的拉奥孔》也在1940年6月至8月号上得以发表。用批评家克拉克(T. J. Clark)的话讲,“这两篇文章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