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14491
文 章:99篇
评 论:214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论“中国化”绘画以及其他发表于2007-12-13
- 当下“中国化绘画”蔚然成风,如曾是“先锋美术”和“实验绘画”的前卫画家,纷纷在“文化身份”上大做文章,并出现了油画“国画化”的风潮,所谓“意象油画”和“玄理绘画”。其中不乏曾是中国美术界“前卫”老将士。 一、 中国化绘画的成因 考察“中国化”绘画的兴起,不外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三种因素。重要的是,这种民族风格化艺术极为被动,几乎是历史机会主义的一贯做法。首先,那些强调“民族身份”绘画,...
- 评徐唯辛的《历史中国众生相1966-1976》画展发表于2007-12-13
- 这个画展开启了中国文艺“直面当代”的历史新篇章。巴金老人曾提议建立“文革历史博物馆”,由于官方担心自身合法性而不敢面对这场20世纪最为惨痛的政治灾难。随着文革幸存的受迫害者不断地逝去,这段被搁置的历史逐渐地淡忘。不如说,这场人为历史浩劫又被人为的抹去记忆痕迹,意味着中华民族处于集体失忆的亚健康状态,永远无法摆脱专制集权的恶魔。反思过去是能够正确面向未来的唯一有价值的参照经验,正如恩格斯所言:“没...
- 中国该枪毙一些建筑师发表于2007-12-13
- 当我在北京看到象中海石油大厦和正在建造的中央电视大楼,心里感到悲凉与无奈,同时又愤怒无比。我不禁要问:中国人怎么啦?我们的专家学者哪里去了?国家职能部门用来做什么?老百姓为何不愤怒?这么大一个国家,竟然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阻止如此铺张浪费和劳民伤财的垃圾建筑。 尽管早闻国家大剧院和奥运主会场的建设争议,如果一个国家建一两幢标志性建筑物也另当别论,但要如此大规模的、丧心病狂建造只顾时尚奢华而不计代...
- 本年度中国三个最重要的艺术作品发表于2007-12-13
- 本文是我对2007年中国三起艺术发表个人看法,判断依据是艺术所产生的外部积极意义,以及对现实与外来的文化正面影响力,而不是其本身的材料手段与风格形态。诚然,这三起艺术是本年度已知的最重大作品,不排除诞生而未曾发现的重要作品之可能性,这需要时间与机遇让那些伟大作品展现其文化价值与历史意义。 (一)艾未未的《童话》 尽管《童话》是起颇有争议的艺术行为活动,它对中国大众传播行为艺术起到巨大作用...
- 夙敌之短兵相接(二)发表于2007-12-10
- 程美信 发表于 2007-12-05 20:59:22 小果之味:那个没有问题,如果中国社会能够接受我的看法,赵跃也没有必要那么做了,更不至于出现那一片“变态,疯子、炒作、施虐”恶劣谩骂了。正因为社会冷漠与麻木,才导致激烈、暴力化的艺术形式。 程美信 发表于 2007-12-05 21:02:53 现在中国社会普遍的冷漠,过度商业化和道德沦丧,导致没有关心弱视群体的痛苦,即使《格子》没有人问一问为什么?而是恶劣的谩骂和侮辱。...
- 夙敌之短兵相接(一)发表于2007-12-10
- 按:我与朱晓果从赵跃的《格子》到吴冠中的绘画,始终争得不可开交。最近又因《〈格子〉为新父权埋单》一文引发论战后,昨几个冤家同时在朱晓果博客里留言相遇,用朱晓果的话说“短兵相接”。由于篇幅字数限制,只转贴朱晓果的《致“被批评家”程美信》一文下的留言与对话。若感兴趣点击原文,详细阅读。 (声明:删除开头两个博友的留言) 牟建平 发表于 2007-12-03 10:13:19 我认为,由女人自己来评价“女性...
- 贾方舟:安心做一回过街老鼠发表于2007-12-10
- 按:由于朱晓果猜测赵跃的《格子》毁容行为艺术的“幕后主谋”是贾方舟,这种猜测产生很大的误导性,最近佟玉洁撰文中“据说,赵跃的毁容事件事先征求批评家的意见的”,随后在文中大骂支持暴力的新父权主义“批评家”。可见朱晓果的猜测之言造成恶劣影响,加之当初贾方舟先生回应中没有清晰的、指名道姓的谴责朱晓果的不负责的行为,为日后佟的“据说”留下伏笔。为《格子》进行阐述与呐喊的评论文章只有贾方舟和我,事实证明...
- 贾方舟是《格子》背后主谋吗?发表于2007-12-10
- 在佟玉洁《〈格子〉:为新父权文化埋单》一文中,我清晰地读到“据说,赵跃的毁容事件事先征求批评家的意见的”。接着,佟女士放开大骂,似乎批评家成了支持暴力与血腥的“新父权主义"话语,令我难以安耐,因为只有我和贾方舟为此专门写过文章,在佟女士通篇骂山门的文章里,将我与贾方舟的文章掺合起来骂,断章取义不加任何注明,读起来好象是男性批评家一手策划了这起毁容的行为艺术。事实上,我从始至终不赞成一个人去伤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