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38231
文 章:135篇
评 论:42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浅析蒋华君的《漂·移》系列发表于2009-05-26
- Ⅰ 2006年初,蒋华君开始创作《漂·移》系列。这批作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均出现了身体的形象。它们时而裸露全身,时而以局部化的方式呈现。在蒋华君笔下,它们不是具象的,而是意象化的,不是符号化的意指,而是充满了隐喻性的表达。由于这些身体被艺术家置于不同的空间与场景中,和那些冷漠、孤寂的场景比较起来,它们显得极其的孱弱、渺小,甚至有被空间吞噬的危险。 在蒋华君的作品中,“身体”就...
- 被话语建构的“个人性”和“个体体验”发表于2009-04-13
- 首先感谢“百雅轩”举办这次“青年批评家论坛”,感谢贾方舟老师的邀请。临时做一个发言,观点不一定成熟。由于今天的话题是谈“当代艺术中的个体经验”,我觉得这个问题应在两个前提或者是在两种艺术视野下展开讨论: 第一,要将它放在西方现代艺术理论的架构中。 第二,需要立足于中国本土的艺术史传统。 我的发言就基于这两个平台。在我看来,“个体体验”本身就是...
- 批评家、艺术媒体都不应该放弃自身的话语权?发表于2009-04-13
- 何桂彦:中国目前缺乏的就是一个健全的批评机制。我认为批评家和媒体本身不仅有话语权,而且,话语权还很大,不过,大家放弃了这个话语权。放弃这种权利并不是说这跟批评家自身的素质有关,而是因为机制出了问题。同样,也不是批评家要主动放弃批评的学术性,而是整个艺术生态链放弃了批评。批评已成为可有可无的东西。国内最反常的情况是,现在是靠拍卖、靠市场、靠资本运作、靠假大空的炒作来引导和主宰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趣...
- 中国当代艺术有自身的价值尺度吗?发表于2009-04-13
- 近年来,当代艺术出现的种种弊端被各种保守势力抓住后,一部分人伺机对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全面的诋毁与否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通过一种“价值尺度”对当下的艺术创作进行有效地甄别便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倘若没有一个相对的“价值尺度”,一方面当代艺术容易被一批人“妖魔化”;另一方面,部分艺术家也可能在市场的“利诱”下“自甘堕落”,放弃艺术在文化、精神方面的诉...
- 形式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发表于2009-03-31
- 20世纪80年代中国抽象艺术的兴起几乎是与改革开放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进程同步的。总体而言,80年代的文化和艺术的任务莫过于对西方现代文化的学习,以及建构一种立足于本土文化之上的现代文化。但这种文化思潮的萌芽肇始于中国1979年的改革开放。80年代初,人们已经能感觉到现实生活正在悄然地改变,高楼、汽车、电视、电影、牛仔裤、港台流行音乐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当时,一切新事物的出现似乎都与改革开放...
- 心理的距离,还是“他者”的眼光?发表于2009-03-09
- 郭锐 《2006年冬·NO2》 Ⅰ 在今天年轻一代艺术家的创作中,都市题材已不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因为在创作之初,他们就同时面对两大参照系:一个是西方印象派以来留下的艺术遗产;另一个是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就一直存在的,反映都市化问题的创作脉络,特别是在90年代,还出现一批具有代表性的作品。面对这些艺术史上的资源,他们完全可以唯我所用。 实际上,从19世纪中期的印象派以来,都市...
- 现代性的焦虑与想象的西方发表于2009-03-09
- 应该说,从19世纪中期以来,尤其是“五四”前后,“现代性的焦虑”就成为了中国几代知识分子无法回避的课题。作为一种理论“话语”(Discourse),“现代性”(Modernity)的产生大致有两种不同的文化逻辑,一种是立足于本土的现代性诉求,另一种是在西方的“冲击”与“回应”中形成的。在20世纪的中国历史上,这两种现代性话语在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彼此交织、互为表...
- 艺术媒体如何关注前卫艺术?发表于2009-02-03
- “暴怒的一群” 尼娜·利恩摄影,1950年,《生活》杂志 前排左起:斯坦莫斯、恩斯特、纽曼、布鲁克斯、罗斯科;中排左起:波塞特-达特、巴兹奥斯特、波洛克、斯蒂尔、马瑟韦尔、汤姆林;后排左起:德库宁、戈特里布、莱因哈特、斯特恩 当下,“山寨”已成为一个酷炫的词汇。从“山寨”出现的那天起,它就逐渐被赋予廉价、高效、盗版、实用、消费等语义特征,其内涵仍在不断的扩大。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