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2825
文 章:53篇
评 论:8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中国抽象艺术中的前卫性及其当代反思发表于2009-05-26
 - 一、作为“前卫”艺术的中国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代主义”(MODERNISM)艺术,一类是“前卫”(AVANT-GARDE)艺术。从塞尚遗产上建立起来的现代主义艺术以“为艺术而艺术”为特点,强调形式结构、审美独立、文本(TEXT)自足;相比之下,前卫艺术更注重对社会文化、艺术传统的介入、批判和反省。在西方的艺术世界中,抽象艺术是一种最为典...
 
- 当代艺术中的长城形象发表于2009-03-11
 - 从西方到东方 “在西方,有关中国的叙述很早就与长城联系起来……从文艺复兴时代的传说与发现到启蒙时代的见证与赞叹,长城作为一个奇迹,在西方事业中逐渐成为中国的象征……从启蒙时代开始,长城在西方不仅享有盛誉,而且逐渐成为代表中国文明的标志。”[①]然而,像平托这样的旅游者所纪录的那样一些奇闻轶事,在西方也被读者认为有捏造的成分: “他乡异国的风俗习惯以及...
 
- 媒体生态:“山寨”艺术刊物的另类生存发表于2009-02-05
 - “山寨”,首先是从电子工业和汽车工业开始兴起的词汇,中国“山寨”手机流行“印巴”,仿冒奔驰、宝马的“山寨”汽车大行其势,这些都是为国人所熟知的案例。相对于“DIY”而言,二者类似的是非正规化,相异的是“山寨”进入了批量化生产,形成了规模,脱离了个人拼装,并且对正规的品牌化生产形成一定程度的威胁。编辑同志约稿要求对艺术界的“山寨&...
 
- 美术批评缺乏亮点发表于2009-01-04
 - 2008年12月,第八届中国艺术产业论坛在北京长安俱乐部举办 2008年的当代艺术界可谓异彩纷呈,但上下半年的遭遇却有如天壤之别。炎热的9月,各大双年展、三年展、博览会的“集中”开幕使得当代艺术的发展冲向一个浪尖,然而,对市场的过度依赖,使得当代艺术在下半年遭遇市场寒冬时,便显示出其极度脆弱的一面。与当代艺术的起伏跌宕相比,2008年的美术批评相对稳定,诸如“第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rdq...
 
- 从中西之分到资本之争发表于2008-09-02
 - 自197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已然经历了三十年的风雨。从星星画展、85新潮美术运动开始,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成为中国艺术发展的直接动力。这不但是一个空间性的现象,同时也与20世纪早期中国艺术家留学欧洲、借鉴西方现代艺术以求进步的发展模式具有历史承袭关系。与之相对应,中国的艺术批评界也开始广泛地讨论中国现代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关系。随着1993年中国当代艺术走向国际,越来越多地与西方艺术发生直接关联,&ldq...
 
- 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再现”问题发表于2008-07-28
 - “再现”作为一种艺术方法,曾经占据中国艺术创作的主流。回头历史地看二十世纪中国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将其割裂为文革美术或者新中国美术,就可以发现,虽然“再现”的现实主义方法是1940年代直1970年代艺术创作的主要潮流,但它与之前和之后的艺术状况依然存在千丝万缕、无法分割的联系。譬如,民国上海的现代艺术团体“决澜社”成员,很多是留学欧美或日本的,接受过现代艺术洗礼的艺术家,但...
 
- 关于中国当代艺术中几种新倾向的思考发表于2008-05-05
 - 从2007年艺术批评家年会主题“当代艺术意义再讨论”到今年初当代艺术文献展研讨会主题“如何建立中国当代艺术的评判标准”,联系上下文,无论性别年龄,似乎艺术界和批评界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都在“雾里看花”,难以从整体上对其进行描述,更谈不上判断,于是学界急切地希望厘清一些线索。批评家们为此所作的贡献值得尊重和肯定,然而各种会议的召开和活动的频繁举办却也难以把握中国当代艺术诸问题,解决之道当然...
 
- 2007艺术批评的几个瞬间发表于2008-01-18
 - 抽象艺术 关于抽象艺术讨论的持续升温似乎超出了大多数艺术界朋友的预料,其热度让人想起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关于“抽象美”和“形式美”的大讨论。从2006年底北京“一月当代”画廊主办的“中国抽象艺术研讨会”,今日美术馆的学术会议,到殷双喜、李旭等批评家和策展人策划的多个抽象艺术展,再到近期高名潞策划在北京墙美术馆策划的“中国抽象艺术三十年”大型回顾展,对于中国抽象艺术的讨论可谓一浪高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