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64561
文 章:41篇
评 论:14篇
最新评论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专栏|刘礼宾:戛然而止的青春之歌——拉斐尔的一生发表于2021-01-19
 - 1483年4月6日,拉斐尔(RaphaelSanti)出生在意大利玛赫区的中部城市乌尔宾诺(Urbino),当时的乌尔宾诺已成为欣欣向菜的艺术中心。直到今天,乌尔宾诺的一条街道还保留着拉斐尔出生的那所房屋。拉斐尔的父亲乔万尼•桑蒂担任乌尔宾诺公爵的宫廷画师。在拉斐尔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发现了他的绘画天分,不失时机地对他进行了十分正规的绘画训练。拉斐尔学习了素描和透视学,并阅读绘画理论。拉斐尔7岁的时候,母亲去世了,11岁的...
 
- 刘礼宾: “人”的奇迹 “神”的远逝——达·芬奇的一生发表于
 - 列奥纳多小时候非常孤独,只有生来游手好闲的叔叔弗兰切斯克对他十分友善。他这位叔叔无所事事,整天游走于田间地垄,他教会了列奥纳多观察自然,热爱自然。在孤独中,列奥纳多一方面与自然为友,与大自然的接触使他身体强健,大自然成为他寂寞时的安慰、独处时的庇护所。另一方面,列奥纳多有更多机会体验自己的内心世界,内心世界成为他要探索的“第二自然”,对内心的感悟增强了他对自身主体性的确认。...
 
- “超越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界的缺失发表于2016-10-17
 - “超越性”和“介入性”应该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两个指向,但在时下,相对于“介入性”各种变体的发展来讲,“超越性”的缺失是亟需提醒的问题。凸显这个问题,明确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维度,列举它被遮蔽的原因,所造成的对诸多艺术现象的或遮蔽,或拔高,从而引起从业者和旁观者的警觉。正本清源,给诸多艺术家寻找一个理论的栖息之地,创作的着力之点,为中国当代艺术开启一扇长久半闭半...
 
- 他再画发表于2014-11-03
 - 他在画——因为画,所以在;他再画,画了又画,“在”变化。 除了职业画家之外,其实很多人也“会”(进行)画,不过画的不算好罢了;除了职业画家之外,其实很多人也“会”(擅长)画,画的也很好。 作品多基于“自在”。笔下之物,动静之间;墨油之体,抽具无间。...
 
- 破图集发表于2013-10-22
 - 上世纪80年代,王广义基于对贡布里希“图式修正”概念的个人理解开始了《后古典》系列作品的创作,到90年代《大批判》使他成为“政治波普”的重要代表人物,中国画家和“图像”的对话持续展开,到现在已经30年了。在中国艺术界,“与图像的对话”催生了几个重要事件:上世纪90年代早期“政治波普”艺术的崛起;随后90年代后期“艳俗艺术”的流行;再后来是世纪交接...
 
- 水墨的味道发表于2013-10-22
 - 基于“天人合一”、“物我相融”的哲学观点,有些批评家将身体和纸(或作品)的关系视为国画的专利,将水墨痕迹视为这一关系的彰显,并拒绝承认其他艺术类型艺术家的“染指”。这一观点引起了我的思考。我不否认这一批评家其观点的价值,但是否只有国画家继承了这样一种关系呢?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对这一关系的重视可能是诸多国画家的惯性使然,但非自觉,多陷入既往的窠臼,并没有太多的推进,且和...
 
- 奇珍易数,梵心勿辨发表于2013-04-03
 - 3月1日《芳草长亭——李叔同油画真品研究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以来,观众络绎不绝。细想来,《自画像》(创作于1911年)作为民国早期油画的经典作品,多为美术史教材所引用,并作为插图所推荐,已经成为美术爱好者、研究者的经验生成、知识构成的重要基点。但对绝大多观众来讲,这件作品只闻其声,未见其真容,类似一个“传说”。此次,这件作品作为东京艺大的藏品,此次第一次在中国展出,引来诸多...
 
- 绘画——个人走向未知世界的通道发表于2012-06-08
 - 陈文骥 陈文骥受到“未知”的吸引。“未知”像一个不停下陷的黑洞,面对它,有诱惑,也有惊恐。 “诱惑”会激发探知的冲动,不同的人实现为不同的过程。画家呢?——他知道未知世界的存在,于是去“再现”,或者“表现”,或者“抽象化”?尽管程度不同,但都是“意象化”的过程。在“未知世界”和画家的“艺术世界&r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