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3646
文 章:12篇
评 论:0篇
最新评论
没有相关内容!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徐震:人家按照自己这样活着,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发表于2016-01-23
- 1997年我们在上海做完一个展览,因为杨振中是老耿的学生嘛,所以就一起去杭州玩,然后就认识了,当时和培力、老耿一起认识的。
- 邱志杰:不是works(作品)而是action(行动)发表于2016-01-12
- 邱志杰(以下简称为“邱”):应该是我上美院之前就知道了。因为当时(1986年、1987年)已经看了“厦门达达”的展览、订《美术报》,所以几乎是八五新潮的时候就知道他(们)了。特别有一期《美术》杂志的封面故事是《发生在浙江美院的一场争论》,(里面有提及)老耿、(张)克端、陈仁画的跳高⋯⋯所以就差不多同时知道了那些艺术家,《灯光下的两个人》在那期里就看到了。然后进了美院之后就非常清晰地了解整个当...
- 不是以“第一人称” 而是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二视角”来看一个...发表于2016-01-03
- 知道他已经很久了,真正认识应该在1994年,就是做“11月26日作为理由”。之前和老耿有一起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所以互相知道但是不一定彼此认识,他比我大一辈。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杭州和凯伦·史密斯见面,她从北京来杭州采访我们。那时好像凯伦刚来中国不久。
- 当一件意义不能被我们所把握,此意义是大意义发表于2015-12-14
- 时间:2013年4月21日 晨 采访者:刘畑 受访者:吴山专(艺术家,耿建翌浙江美术学院的校友,与耿建翌相识于1984年) 地点:上海浦东 吴山专家中 刘畑(以下简称为“刘”): 当时基本上在学校里面没有什么共同活动? 吴山专(以下简称为“吴”): 没有。在一起比较熟都是我们毕业了以后,有了1985、1986年(发生的那些事)以后。其实对我来说应该是1986年以后,我们做了&ldquo...
- 张培力:真正地回到艺术上,而不是回到“艺术为xx”上(上)发表于2015-12-06
- 受采访者:张培力(艺术家,耿建翌在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上下届同学,创立并与耿建翌共事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任上海OCAT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与耿建翌相识于1981年) 地点:杭州 张培力工作室 张培力(以下简称张): 昨天我还在他工作室呢,我说今天要被你们“审问”关于他的事,我说:“你是让我说好的呢,还是说不好的呢。”(笑)...
- 张培力:真正地回到艺术上,而不是回到“艺术为xx”上(下)发表于2015-12-07
- 刘:今天好像把这些事情都算成“我们美院的人”做的,但是在当年,美院在你们心中还是算另一个阵营? 张:是,那个时候好像只有王强还在学校里,所以他后来比较紧张(笑)。所以“池社”后来一个阶段他就没有参与了,好像系里有警告过他。
- 葛思谛:“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对艺术家耿建翌工作的混沌阅读之...发表于2015-11-02
- 艺术家耿建翌的工作特征在于对各类再现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抵抗。作为被称作“’85新潮”的前卫艺术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一员,耿建翌从1980年代中期在中国声名鹊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试图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来助长这种抵抗——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译、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这些显著的隔离效应使得达至确切意义的努力被不断削弱。...
- 郑波:在金字塔里开小差—耿建翌的机制批判作品发表于2015-11-02
- 2007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题为“'85新潮: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开幕展,我第一次看到耿建翌的作品《表格和证书》[1]。和展览中那些大型油画、装置相比,《表格和证书》显得渺小而又缺乏色彩。但这些貌似平淡的表格在政治上、观念上都充满了令人激动的实验性,让我对耿建翌肃然起敬。没想到,八十年代竟已有艺术家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读者和我一起慢下来,仔细看看这件作品,再透过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