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徐震:人家按照自己这样活着,跟你们有什么关系?发表于2016-01-23
  1997年我们在上海做完一个展览,因为杨振中是老耿的学生嘛,所以就一起去杭州玩,然后就认识了,当时和培力、老耿一起认识的。
邱志杰:不是works(作品)而是action(行动)发表于2016-01-12
  邱志杰(以下简称为“邱”):应该是我上美院之前就知道了。因为当时(1986年、1987年)已经看了“厦门达达”的展览、订《美术报》,所以几乎是八五新潮的时候就知道他(们)了。特别有一期《美术》杂志的封面故事是《发生在浙江美院的一场争论》,(里面有提及)老耿、(张)克端、陈仁画的跳高⋯⋯所以就差不多同时知道了那些艺术家,《灯光下的两个人》在那期里就看到了。然后进了美院之后就非常清晰地了解整个当...
不是以“第一人称” 而是用“第二人称”或者“第二视角”来看一个...发表于2016-01-03
  知道他已经很久了,真正认识应该在1994年,就是做“11月26日作为理由”。之前和老耿有一起参与一些艺术活动,所以互相知道但是不一定彼此认识,他比我大一辈。那个时候我们还在杭州和凯伦·史密斯见面,她从北京来杭州采访我们。那时好像凯伦刚来中国不久。
当一件意义不能被我们所把握,此意义是大意义发表于2015-12-14
  时间:2013年4月21日 晨   采访者:刘畑   受访者:吴山专(艺术家,耿建翌浙江美术学院的校友,与耿建翌相识于1984年)   地点:上海浦东 吴山专家中   刘畑(以下简称为“刘”):   当时基本上在学校里面没有什么共同活动?   吴山专(以下简称为“吴”):   没有。在一起比较熟都是我们毕业了以后,有了1985、1986年(发生的那些事)以后。其实对我来说应该是1986年以后,我们做了&ldquo...
张培力:真正地回到艺术上,而不是回到“艺术为xx”上(上)发表于2015-12-06
  受采访者:张培力(艺术家,耿建翌在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的上下届同学,创立并与耿建翌共事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现任上海OCAT当代艺术中心馆长,与耿建翌相识于1981年)   地点:杭州 张培力工作室   张培力(以下简称张):   昨天我还在他工作室呢,我说今天要被你们“审问”关于他的事,我说:“你是让我说好的呢,还是说不好的呢。”(笑)...
张培力:真正地回到艺术上,而不是回到“艺术为xx”上(下)发表于2015-12-07
  刘:今天好像把这些事情都算成“我们美院的人”做的,但是在当年,美院在你们心中还是算另一个阵营?   张:是,那个时候好像只有王强还在学校里,所以他后来比较紧张(笑)。所以“池社”后来一个阶段他就没有参与了,好像系里有警告过他。
葛思谛:“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对艺术家耿建翌工作的混沌阅读之...发表于2015-11-02
  艺术家耿建翌的工作特征在于对各类再现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抵抗。作为被称作“’85新潮”的前卫艺术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一员,耿建翌从1980年代中期在中国声名鹊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试图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来助长这种抵抗——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译、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这些显著的隔离效应使得达至确切意义的努力被不断削弱。...
郑波:在金字塔里开小差—耿建翌的机制批判作品发表于2015-11-02
  2007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题为“'85新潮:第一次中国当代艺术运动”的开幕展,我第一次看到耿建翌的作品《表格和证书》[1]。和展览中那些大型油画、装置相比,《表格和证书》显得渺小而又缺乏色彩。但这些貌似平淡的表格在政治上、观念上都充满了令人激动的实验性,让我对耿建翌肃然起敬。没想到,八十年代竟已有艺术家创作了这样的作品。在这篇文章中,我希望读者和我一起慢下来,仔细看看这件作品,再透过它...
上一页1 2 下一页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