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学术研究

李小山

李小山

RSS订阅

1957年生,1980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1987年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艺...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64067

文  章:65篇

评  论:253篇

 
“新水墨热”一种集体起哄发表于2017-07-21
  李小山:“传统复兴”本身没错,但要看建立在什么基础上。西方的“文艺复兴”运动也是以“传统”为旗帜,但两者的区别在于,我们的“复兴”是朝后看,是用国情的独特性替代普世标准,是以一厢情愿的想象遮蔽了现实存在。它和“大国崛起”幻觉相一致--我知道,纸糊的巨人看起来也算巨人,但实质是什么,应该是一清二楚的。   至于说“新水墨热”,正是在此背景...
中国画坛怎么就成了江湖?发表于2007-10-18
  早些年读过一些金庸的书,对江湖这个概念的印象颇深,昆仑派、天山派等等,武林中人互相拉帮结派而又门户森严。最近,我发现我们的中国画坛也时兴起这一套来了。   上世纪80年代我讨伐当代中国画,称之为穷途末路,“武林”中人不信这个邪,纷纷口诛笔伐,把我批得体无完肤。说实话,我倒乐意让事实来证明我是错的,毕竟都是华夏子孙,龙的传人嘛。但是我错在哪里呢?若干年过去了,眼下连我那时批评的刘海粟、李可染这等...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艺术形态发表于2007-09-12
  对于预见、预测和预言之类,我一向有些胆怯,因为我从经验中发觉,事物的发展演变很难被人确切地把握,无论是理性的尺度还是思维的推论,总有其无可避免的缺陷。大到社会运动,小到个人的日常经历,必然性和偶然性,规律与变异,水的作用更大并更具有影响力,我想一切人为的结论都不会是完整的。但是我不是怀疑主义者,用罗素的话说,怀疑主义是懒人的把戏。我愿不断追究,在一些具体的事物上获取观察的结论。当有人把这个命题...
艺术的评价发表于2007-08-30
  一天上午,从不注重打扮的毕加索西装革履,喜气洋洋走出家门。他要去卢浮宫,那儿有他的作品展出。中午时分,这位名震天下的大师神情沮丧地回来了,家里人追问其缘由,大师叹息着说了一句:他们才是大师啊。以上是毕加索女儿回忆的大师经历。他们才是大师——什么意思呢?别认为毕加索不自信,他曾说过,我是洪流,我将冲垮一切障碍。但是,他心悦诚服承认了这一点:他们才是大师——从古到今,艺术史那一连串光辉夺目的名字。不...
提问有多重要发表于2007-08-30
  提问能力的丧失,意味着思想的僵化和枯萎。我看到,在很多场合下,思想界的人士更愿意趋同而不是坚持独立,把某种臆断的观念奉作真理,费尽笔墨为之寻找依据;或者将某种常识的东西当作精深的理论,大加吹嘘,对于广大读者来说无异是愚弄。罗素主张适度的怀疑主义,以保持对任何事物提问的权利。我想,如果思想者能够自由地思想,而不受外力压制的话,我们面对的实在,该提问的方面太多了。   倘若思想者在思想之前首先考...
缅怀大师发表于2007-08-29
  一个同行煞有介事地对我说,同代人不能评价同代人,所谓的大师全是后世追认的。这话本身有几分道理,然而我知道说此话的他是在掩盖一种不敢面对的真实。确实,同代人之间由于距离太近的缘故很容易看走眼,尤其在我们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阿猫阿狗都粉墨登场,有理直气壮背靠体制这棵大树的,有死心塌地勾结官场或商人的,还有仗了老外“慧眼识宝”而大抖威风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名家”、“大师”满天飞,展览和画册铺天盖...
“接轨”之难发表于2007-08-29
  若干年前劳申柏的展览来北京展出,引起许多话题。观众面对介于垃圾和艺术晶之间的作品大惑不解,艺术怎么了?难道随便什么东西一经艺术家的手,就叫做艺术了?也在若干年前,欧美一些艺术理论家大声疾呼必须认真清理20世纪的艺术——他们认为,当今大部分所谓作品不过是借创新之名制造的垃圾,如此下去,艺术就将彻底死亡。然而,另一部分理论家则发出艺术死亡了吗的疑问,他们毫不犹豫地捍卫艺术创作的自由,以及对艺术多样性存...
“断裂”之后,该做什么发表于2007-08-29
  我想,如果远距离看中国当代文坛,仍然会给人单调灰色的感觉,在风格样式和手法上,都没有显著的差别。新升代、断裂、70年代后,等等概念仅仅是为了言说的方便,实质上缺乏刚劲的支撑。并不是我对它们没有热情,不是的,我赞赏它们之中有些写作者,甚至敬重他们,然而,这与判断不一是回事。“断裂”丛书这四位作家在文坛已经享有名声,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确立了写作的方向,其中,韩东、鲁羊、朱文由于个人关系,他们的作品我很...
上一页1 2 3 4 ...9下一页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