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信息
浏 览: 26661
文 章:38篇
评 论:0篇
最新评论
没有相关内容!
艺术号作家
- 奥岩
- 蔡万霖
- 曹兴诚
- 陈孝信
- 陈建明
- 陈 曦
- 陈晓峰
- 陈东升
- 邓丁三
- 杜曦云
- 段 君
- 冯家驳
- 陈 墨
- 郭庆祥
- 杭春晓
- 何桂彦
- 何光锐
- 胡 人
- 孔达达
- 廖廖
- 黄 专
- 季 涛
- 冀少峰
- 贾方舟
- 贾廷峰
- 李国华
- 李公明
- 李小山
- 王正悦
- 刘幼铮
- 刘尚勇
- 帽哥
- 刘双舟
- 刘九洲
- 刘礼宾
- 刘骁纯
- 刘 越
- 林明杰
- 鲁 虹
- 吕 澎
- 吕立新
- 马学东
- 马 健
- 彭 德
- 彭 锋
- 邵玮尼
- 沈语冰
- 水天中
- 宋永进
- 孙振华
- 孙欣
- 陶咏白
- 佟玉洁
- 王春辰
- 王栋栋
- 王端廷
- 王凤海
- 王 萌
- 王南溟
- 王小箭
- 吴念亲
- 西 沐
- 夏可君
- 夏彦国
- 徐子林
- 姚 谦
- 杨 卫
- 一西平措
- 殷双喜
- 尹 毅
- 尤 洋
- 于 洋
- 岳 峰
- 张 辉
- 张翛翰
- 战 平
- 赵 力
- 赵 榆
- 周文翰
- 朱浩云
- 朱绍良
- 朱万章
- 史金淞
- 李昌菊:改革开放后的表现流派“伤痕绘画”发表于2020-02-07
- 第二章 表现流派的纷呈 第一节 伤痕绘画 自1978年步入新时期以来,绘画开始了双向的回归,一是真实的现实生活,一是艺术本体语言。最早开启先声的是“伤痕美术”。对文革的否定是伤痕美术出现的根本原因,“伤痕绘画”以再现现实为手段,揭示文革留给人们的心理创伤,呼唤艺术家人道主义的良知,它抛弃了文革绘画模式,将目光对准普通人在这段历史中的生活场景,用冷、灰、暗...
- 李昌菊:主旋律与多样化发表于2020-01-17
- 第六节 主旋律与多样化 以“改革开放”为主题的新时期,在不断突破“文革”“极左主义”的思想禁锢之后,开始了接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冲击与影响的开放过程,以实事求是为内核的思想解放运动,让艺术创作逐渐回归到对于艺术本体规律的探讨上,由此而开始形成多样流派、多种风格和多元观念的文艺格局。在这样一种繁荣与发展的状态下,如何体现党和国家倡导的文艺方向,...
- 李昌菊:现代美术新潮发表于2020-01-10
- 第五节 现代美术新潮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了全新的文化视角:西方哲学、美学、以及现代艺术的资料和观点涌入中国,专业刊物的系统介绍,各类专著的渐次翻译出版,极大开阔了国内艺术家的视野。知识结构的拓展和观念的更新,催生创造意识的觉醒,青年艺术家走出传统艺术的束缚,开始了对西方近现代美术的全面学习与借鉴。“85新潮美术”[1],便是这一关键时期的突变标志,他们以新生的锐气冲击...
- 李昌菊:民族化再讨论发表于2019-12-13
- 第四节 民族化再讨论 在各种艺术创作观念争锋之时,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也颇引人注目,即多年来一直持续的民族化和民族风格探索。作为中国人的一种文化追求,20世纪早期如王悦之、潘玉良、张弦、陈澄波、关紫兰、常书鸿等人,对“油画民族化”已做过不同程度的尝试。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化更是曾作为一种创作方向加以提倡。可以说,大半个世纪以来,民族化既是一些油画家的自觉追求,也曾是一种国家意...
- 李昌菊:借鉴现代艺术发表于2019-10-11
- 第三节 借鉴现代艺术 现代派是被禁忌已久的词汇,不过,在思想开放初期,对西方现代派的介绍与其他讨论就同时启动了。在1979年中央美术学院创刊的《世界美术》上(图3-1-3),邵大箴发表了《西方现代美术流派简介》的系列文章,对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象征主义、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表现主义进行介绍,并在第2期介绍了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艺术、波普艺术、光效应艺术、活动派艺术和超现实主义艺术...
- 李昌菊: 新时期的文艺思想如何指导文艺工作?发表于2019-08-23
- 第一章 走向开放 第一节 新时期文艺思想 粉碎“四人帮”后,文艺界迅速获得恢复和发展,但政治上的“极左”路线依然阴霾不散。文艺工作者的“余悸”和“预悸”还没有完全消除,“极左”政治设置的创作禁区尚未彻底打破。这其中,既涉及对“文革”前17年文艺所谓的“黑线专政”能否翻案的评价问题,也关涉“文革...
- 李昌菊:知青油画发表于2019-08-09
- 第二节 知青油画 自1962年到1975年,大约有1400多万知识青年[1]奔赴农村与边疆,这其中一部分知青在下乡前已具备了必要的绘画基础知识,当他们到农村时,便努力寻找各种机会进行绘画创作,这些作品记录了知青们的特殊成长足迹与人生经历。“尽管知青画家在创作经验及对油画技巧的把握还远不如专业美术工作者,但在广阔天地和革命的洪流中也涌现出一批特殊的人物,他们在艰苦的岁月中拿起画笔寄托自己的理...
- 李昌菊: “民族化”的路径(下)发表于2019-07-05
- 韵律感线条 线条是人们用来观察、认识和表现自然的方式之一,人们从自然中获取启示,并抽象出线条这种视觉语言。“以线造型”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法则,在国画、壁画和年画中均有体现。作为中国画家抒情达意的载体,通过用笔的轻重缓急、顿挫提按、刚柔方圆、长短粗细、干湿浓淡的把握,传达出客观对象的精神与画家波动的情思。可以说,“‘以线造型’是通过平面处理来高度概括物象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