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观点艺术号艺术号作家

学术研究

郎绍君

郎绍君

RSS订阅

1939年12月生于河北定州。1961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1978年入中国艺术研...详细

统计信息

浏  览: 7336

文  章:55篇

评  论:12篇

 
理解中国画(三)发表于2014-08-22
  明清以来,中国画风格流派林立,纷争不断。人们或出于门派之囿,或出于个人好恶,举凡派别、画家、作品还是艺术主张,非褒即贬,被区别得正邪分明。还有一些论说,简单套用西方理论以断中国画之是非,隔靴搔痒,不得要领。潘天寿谈论派别与画家,也有自己的偏爱,但总体看,他能够超越成见,理性判断。其中《谈谈中国传统绘画的风格》一文,尤为系统全面。该文分“传统风格的形成”“艺术必须有独特的风格&rdqu...
谈当代工笔画的十大问题发表于2014-08-08
  中国工笔画参选作品参差不齐,有不少问题,值得我们探讨。林凡会长约我写评论,说:“谈谈问题最好”。这篇短文,就不谈成就,只“挑毛病”,提问题。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一味求大   参评的多数作品,尺幅都很大,它们悬挂在偌大的仓储式大楼里,像竖起的高墙,须仰视才见。当然,尺幅本不是衡量作品价值的标准,但在以尺寸论价、以大小论展览效果的当今,追求尺寸成了时髦。不管什么题材...
理解中国画(二)发表于2014-08-07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通过《中国绘画史》的写作与教学,潘天寿对中国画史作了系统梳理与思考。此后直到60年代,这种思考始终没有间断。他坚信民族风格,是地理的、民族的、历史的多种因素在文艺形式上的综合反映,是经过历史考验,为世世代代中国人所欢迎的。[1] 新文化,须从民族遗产、民族形式的基础上去发展。[2] 具体而言,可归纳如下:
理解中国画(一)发表于2014-08-02
  近30年来,对潘天寿的研究有很多成果。除潘氏本人著作如《中国绘画史》《听天阁画谈随笔》《顾恺之》《潘天寿诗集注》《潘天寿谈艺录》(潘公凯编)《潘天寿论画笔录》(叶尚青记录整理)《潘天寿书画集》(全二集)之外,还有《潘天寿研究》(全二集),《潘天寿评传》(邓白)以及传记性著述、回忆性著述、浙江美院校史旁及潘天寿思想和艺术的著述等。本文结合阅读感受,联系相应的背景,试谈两个观念形态的问题:潘天寿对中国画的理解...
读齐白石的日记(下)发表于2014-07-28
  自定居北京后,齐白石年年还家探亲,如其诗所言“燕树衡云都识我,年年黄叶此翁归”。这一年,他把三子齐良琨、长孙齐秉灵带来北京读书。说是在北京定居,却只能临时租借居所,如夫人胡宝珠还只能养在湘潭家中。这年初到北京时,法源寺、观音寺已无空房,朋友胡南湖的春雪楼亦难以安置他们老少三人。没办法,只好再次借居老友郭葆生家。六月初,北京郊区发生直皖大战,白石随郭葆生躲避到帅府园。...
读齐白石的日记(上)发表于2014-07-26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手稿,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包括日记、书信、传记、联语、悼文、铭、记、账、药方等,以日记为大宗;下编是诗和诗序,以诗为大宗。这篇文字,择要介绍日记和诗稿。   白石手稿,是其家属捐给齐白石纪念馆的,后因纪念馆没建成,转由北京画院收藏。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批手稿终于得到整理并将面世,向我们提供鲜为人知的有关齐白石生活、思想、交游、成长和艺术创造各方面的第一手材料。手稿中的日记,断续写于...
心欲静,忧未歇——《周思聪画集》序发表于2010-09-01
        相关链接:墨海中一支青莲——卢沉及其水墨人物画略说   1981年5月,周思聪到四川大凉山访问写生。天赐良机,她发现了一片好像从来就属于自己的“领地”——彝族妇女和她们的生活情状使她深心触动,感到一种由衷的惊喜。她画了一批洋溢着灵感的写生。归来后,...
谈李宝峰的追求发表于2010-08-26
李宝峰作品         相关链接:梁江——画家李宝峰四十余年的追求   半个世纪以来的人物画,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尽相同的特色。成名于上世纪50年代前期的一批画家如王盛烈、黄胄、杨之光、李震坚、方增先、程十发等等,大多在上世纪40年代接受过传统绘画...
  • 艺术头条二维码
    艺术头条
返回顶部
意见反馈
关于我们产品介绍人才招聘雅昌动态联系我们网站地图版权说明免责声明隐私权保护友情链接雅昌集团专家顾问法律顾问